五行制化胜复,五行的正确顺序

五行益肾法的五行学说

现在到书店一看关于五行养生学的书籍是到处都是,看得人眼花缭乱,同样的一个事物什么样的说法都有。这就更需要我们知道,五行的具体内容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说法是对的,是可以参照的,什么样的方法才是适合自己的。才不至于被前一段时间炒得特别“火”的“大师”,“专家”级人物张某某一类的人误导到我们。五行学说的内容,包括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等。总体的说,五行的相生、相克,代表自然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正常关系;五行制化,是相生与相克结合,以维持自然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协调平衡状的机制;五行的相乘、相侮以及母子相及代表五行相克关系失常时,自然界或现象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失调的异常现象。下面我分别的简单的说一下,让我们能初步的了解,以免以后看书或听什么“专家”级人物的分析时被误导:(一) 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的相生,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五行的资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母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的有序的克制。它们的克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了;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的相克,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只有五行的平衡才能达到事物的平衡。(二) 五行的制化胜复制化调节就是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用个简单的比方,就像一个鸟想要生蛋,它得在没有天敌攻击的时候才能有精力去生蛋。然而就因为有天敌的干扰才不至于让这些鸟生的太多、太过。五行学说认为,正是这种五行整体制化调节的自我调控效应,才保证了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情况下的生化运动,并保持着整体的协调平衡。对于自然来说,即是维持着正常的生态平衡;对于人体来说,则是维持着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而对于人体来说,则是维持着生理上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而胜复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反常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可使一时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统结构,经过调节,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复平衡。在五行之中的任何一行出现有余,而无另一行的相应制约时,则盛复调节失控,五行系统结构的协调关系就会被破坏,而且盛者愈盛,衰者愈衰,就会出现紊乱的反常状态,在人体则就会发病。(三)五行相乘、相侮和相及。乘,就是以强凌弱、克制太过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引起相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因而造成被克“一行”的克制太过。二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因而导致克它的“一行”显得相对增强了,而使本身就更衰弱了。侮,欺侮,这里指的是反侮。五行中的反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了反克,这就是反侮。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过于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克,称作“木亢侮金”。也可由于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克,这称作“金虚木侮”。及,就是累及、连累的意思。母子相及,也就是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母病及子,一般是在母行虚弱的情况下,引起子行的不足,而导致两行都不足了。如我们所说的水竭而木枯。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一行异常,影响了其母行。子行太过,引起母行也很亢盛。如火为子,木为母,火旺则引起木亢,称之为“子病犯母”;反之,子行不足,就会累及母行也不足,称之为“子盗母气”。因此,无论哪一行出现了异常,都会影响到了其它的四行。把五行与中医紧密结合,并且成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就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方法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具体地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以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疾病的调理,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什么?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五行怎么查是最准确的,我想查自己的五行,怎么查?

提起五行怎么查是最准确的,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从哪里查五行属性最准确的,另外,还有人想问怎么看自己的五行,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如何查看一个人的五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想查自己的五行,怎么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行基本概念是什么

五行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五行学说是古代自然哲学之一,你知道他们的概念及其在医学上有什么好的应用吗?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五行,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行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金、水、木、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有二: 一是在以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实践联系到五方、四时等,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医疗实践证明,怒可以伤肝,肝病患者有易怒、头晕、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的一些症候,采用治肝的方药或针灸肝经的穴位,能收到效果。 二是用五行的生、克和相乘、相侮等理论以阐述五脏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与阴阳学说贯通一起,可以认识到一些防治疾病的道理。《类经》:“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五行学说,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内容有所丰富。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五行通套一切,也不免有某些牵强附会,脱离实际的内容。应予批判地继承。 五行学说的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一)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 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二)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三)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金木水火土相克的顺序,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怎么排列的?

提起金木水火土相克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有人问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怎么排列的?,另外,还有人想问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关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金木水火土的相克相生,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怎么排列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述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相生与相克

1.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二)制化与胜复

1.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变化与发展的关系。

2.胜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引起其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稳定的关系。

(三)相乘与相侮

1.相乘: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

2.相侮: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

(四)母子相及(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1.母病及子,母虚累子。

2.子病及母,包括子盗母气和子病犯母。

二、五行学说的应用:

(一)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

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二)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