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爻辞怎么来的,易经里的爻辞究竟表达什么

易经探源——《易经》卦、爻辞行文特点,考释时代背景

前文,我们从甲骨卜辞中发现了数字卦符号,那这个卦辞和爻辞成文是怎么来的,除了部分数字卦符号下面具有“曰隗”、“曰魁”、“曰其”,其他数字卦符号仅仅只有数字,没有文字,那《易经》中卦辞和爻辞构成到底是谁书写的呢?他写《易经》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孔子是否有参与到《易经》中来呢? 我们在读《易经》和《易传》要明确一个前提,“阴阳观”在目前发现的骨卜中是没有的,但是在《周礼》中是有介绍的,古人的龟占或者数字卦符号是不涉及故事的,主要是龟壳灼烧后留下的兆辞判断吉凶,而《易经》的成文是有故事成分,而且跨度比较长(高宗伐武丁到殷商帝乙嫁女到周初康侯),我们做个比较图: 那甲骨中的数字符号龟兆之辞是什么呢?《周礼春宫》只介绍了太史、龟人、卜人的职责,那兆辞到底怎么来,太史们为何可以掌握国家的吉凶大权,我们根据司马迁的《龟测列传》试图找出古人龟占原理: 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我们在前文中有展示石头用作) 龟占前的祷辞: 祝曰:"假之玉灵夫子。夫子玉灵,荆灼而心,令而先知。而上行於天,下行於渊,诸灵数k,莫如汝信。今日良日,行一良贞。某欲 卜 某,即得而喜,不得而悔。即得,发乡我身长大,首足收人皆上偶。不得,发乡我身挫折,中外不相应,首足灭去。" 灵龟卜祝曰:"假之灵龟,五巫五灵,不如神龟之灵,知人死,知人生。某身良贞,某欲求某物。即得也,头见足发,内外相应;即不得也,头仰足肣,内外自垂。可得占。" 接下来我给大家整理下灼龟以后的龟占吉凶判断: 卜先以造灼钻,钻中已,又灼龟首,各三;又复灼所钻中曰正身,灼首曰正足,各三。即以造三周龟,祝曰:"假之玉灵夫子。夫子玉灵,荆灼而心,令而先知。而上行於天,下行於渊,诸灵数,莫如汝信。今日良日,行一良贞。某欲 卜 某,即得而喜,不得而悔。即得,发乡我身长大,首足收人皆上偶。不得,发乡我身挫折,中外不相应,首足灭去。" 灵龟卜祝曰:"假之灵龟,五巫五灵,不如神龟之灵,知人死,知人生。某身良贞,某欲求某物。即得也,头见足发,内外相应;即不得也,头仰足肣,内外自垂。可得占。" 卜占病者祝曰:"今某病困。死,首上开,内外交骇,身节折;不死,首仰足肣。" 卜病者祟曰:"今病有祟无呈,无祟有呈。兆有中祟有内,外祟有外。" 卜系者出不出。不出,横吉安;若出,足开首仰有外。 。。。。。。 命曰横吉安。以占病,病甚者一日不死;不甚者卜日瘳,不死。系者重罪不出,轻罪环出;过一日不出,久毋伤也。求财物买臣妾马牛,一日环得;过一日不得。行者不行。来者环至;过食时不至,不来。击盗不行,行不遇;闻盗不来。徙官不徙。居官家室皆吉。岁稼不孰。民疾疫无疾。岁中无兵。见人行,不行不喜。请谒人不行不得。追亡人渔猎不得。行不遇盗。雨不雨。霁不霁。 命曰呈兆。。。 命曰柱彻。。。。 命曰首仰足肣有内无外。。。 命曰呈兆首仰足肣。。。。 。。。。。(省略,自行查看《龟测列传》) 这个主要是用灼龟后呈现的不同的兆文辨别吉凶(龟占中没有“凶”字),虽然《龟测列传》有说明每个国家的各有不同,但是根据现在的龟卜来看,数字卦符号是异于龟卜的,两种测卦区别如图: 而卦、爻辞的内容是谁写的就很关键,兹列举如下: 明夷卦词: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中孚九二爻辞: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我们在来看看诗经成文特点: 《诗经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诗经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 李镜池先生认为明夷是一种鸟,因为诗经中的“于飞”二字前面是某种飞行的鸟,明夷﹐借为鸣鴺。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易经》的行文除了故事以外,还有诗经的成分、有卜占之词(利永贞,吉,凶等等),我们不能推断是先有《易经》还是先有《易经》,《诗经》主要描述西周以后的事情,孔子整理,《易经》描述的到殷商到周初(暂且不论“中行”),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十多处和《诗经》的词语: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诗经淇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诗经硕人》) 。。。。。。。 在《论语》中我们找到和《易经》爻辞有关的就两处: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篇》)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篇》(《恒卦》的九三爻辞) 第一处首先发问的是鲁迅先生,他的断句是这样的: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后面学者视乎发现了新大陆,结合论语中“述而不作”——只讲不写,一口咬定孔子没有参与《易经》,郭沫若先生认为孔子不仅没有作《易经》,甚至没读过《易》而是由弟子馯臂子弓(留后文详解)。 我们在列举汉代的一些东西 《礼记缁衣》:《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司马迁) 这些论据还不足以说明《易经》是否和孔子有关系(时间跨度几百年),虽然现代马王堆帛书《要》、《二三子》等等里面详述了孔子对《易》的解读,但是我们依然不能肯定是孔子“述而不做”《易经》卦爻辞的理由,我们是否还能通过其他途径找寻《易经》卦、爻辞成书背景呢?

经典常谈周易的起源

经典常谈周易的起源如下:

1、八卦是,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的。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讲八卦的便是《周易》。八卦到底太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2、《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记录,但和甲骨卜辞的性质不一样。

3、从卦、爻辞里的历史故事和风俗制度看,我们知道这些是西周初叶的记录,记录里好些是不联贯的,大概是几次筮辞并列在一起的缘故。那时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

4、《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有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

爻辞是什么意思?

爻【yao】,《 易经 》 八卦 的两个符号,一个是“—”,另一个是“--”。在《易经》中并没有“阴阳”二字,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叫阳爻,把“--”叫阴爻。爻辞拼音:yáo cí基本解释说明爻义的文辞,《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总为三百八十六义,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每爻先列爻 题,后为爻辞。爻题皆为两字,一个表爻的性质,阳爻记为“九”,阴爻记为“六”;另一个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别记为初、二、三、四、五、上。爻 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体例内容、取材范围与卦辞相类。有很多哲理性格官,如:“无平不肢,无往不复”(泰·九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 得其友”〔损·六三)等。[“爻序号后面的话就是“爻辞”。《易经》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爻,每个爻都有一段爻辞,共六段爻辞。爻辞是对各爻下的断语。”[

周易-由来过程及组成

一、《周易》经传的形成 (1)卜筮之书:起源于古代传统成果,以符号系统和卜辞文字象征宇宙万事万物发展运行的奥秘,背后隐含着古人对于世界及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认识方式。 (2)四圣一揆: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关于其作者,一直有着“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三圣”指伏羲、周文王及周公、孔子及其后学;“三古”指上古、中古和近古。 伏羲:相传其通过对自然食物及自身的观察,画出“—” “--”,并用这两个符号排列组合成八种图形,象征天地间八类食物,后被称作“八卦”。 周文王:相传,文王在被纣王囚禁的七年中,将伏羲的八卦两两相重,推演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并配以文字,称为卦辞和爻辞。由卦爻画和卦爻辞组成的符号文字体系,后世称为《易经》。周文化变革了殷商以鬼神崇拜为主的文化,建立了以德配天的天命神学观念。 孔子:“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这些记载说明孔子对《易经》进行阐释,创作了十篇文章,后世为《易传》,这些诠释对整个思想体系进行了哲学转化。 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统一神学——诸子百家——学术融合。易传提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二、《周易》的性质 其性质复杂,卜筮、哲学、科学、史学层面的性质都有,且全部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三、何谓“易道” 思维模式:统贯天人。探索天与人、主与客、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其规律,指导人事。 价值理想: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实用性操作:人类以其来预测吉凶,用于具体实践行为。 四、《周易》体例 (1)象数符号 “象”指八卦的卦象,“数”指爻的奇偶。“—” 是阳爻,也称刚爻,以奇数九表示。“--”是阴爻,也称柔爻,以偶数六表示。 朱熹的《周易本义》载有《八卦取象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界的物质,叫做卦象。每种卦象有不同的性质功能和象征意义,叫做卦德。 八卦也叫经卦、单卦、三爻卦;六十四卦也叫别卦、重卦、六爻卦。各有不同的卦形和卦名。六十四卦按一定的象数规律排列成前后相承的次序。前三十卦叫作上经,后三十四卦叫作下经。 朱熹的《周易本义》载有《上下经卦名次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頣,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2)文字系统 《易经》部分文字:卦名-卦象后居于首位的文字。卦辞-卦名后的文字。爻辞-对爻的解释。 《易传》部分文字: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

请问六爻中的卦爻是怎么算出来的?

不是以卦辞为准也不是以爻辞为准,六爻是以日月和爻的生克制化来断卦的,你说的那种在最早要没有六爻预测的时候,最古老的预测法了,准确率很低的,没有用神,就是看爻辞也不知道看那个爻的爻辞的,只是看像。因为卦是由六个爻组成的,所以也叫六爻,和真正意义上的六爻天壤之别了,周易的64卦,在周文王时候就有了,而六爻是汉朝的京房所创建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情的。

易经的爻辞及卜辞最初是按照什么原则来确定的

系辞,亦即竹简之起源。 记事于竹木简片,一结一辞(一记事)。一给即一束,多束为一串绳结,称一系册,即一编,结即记。 《周易》爻辞,即谣辞,皆是隐语。 沈括《梦溪笔谈》记:“古之卜者皆有谣辞。《周礼》:‘三兆,其颂千有二百。’如:‘凤凰于飞,和鸣锵锵。间于两社,为公室辅。’‘一熏一获,十年尚有臭。’‘鱼窥尾,横流而方洋。裔焉,大国灭之,将亡。’‘大横庚庚,予为天王,夏启以光’之类是也。今此书亡矣。”(象数一) 易之爻辞,即谶辞也(摇签)。纬者,寓也。贞者,谶也,占也。二者皆为隐语、谜语。甲骨为史,周易为谶。纬书即寓言、谶书、预言。 筮起源于记事。古人认识到天道周期,认为人事当顺应天道之周期,记事成败系于日历,有事则考日历,而验其吉凶。日积月累,抽象之即“日书”及“月历”。在《礼记》则名曰“月令”。郑玄:“名曰月令者,以其记十二月政(贞/正)之所行也。”(《礼记•月令》注) 卦辞、爻辞是周史官长期占辞的积薪式的记录。一卦或一爻中辞义每不连属,叙述毫无通例。历时甚久,颇有断烂,故文字不免讹夺错误。 古代有卜筮资料存档制度。《周礼•春官》:“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系辞》说《易》有“藏往知来”、“彰往察来”的功用。可见古人十分珍视筮辞——鬼神给人们的指示,每次占筮所得的筮辞,都由卜官谨慎地存档,每年年终还要把全年积累的筮辞整理一次,统计其应验情况,作为“察来”的参考。这种制度与商人对待卜甲卜骨的态度是一致的。时间越久,筮辞档案积累越多,人们为了参考方便,把它加以挑选编排,便形成《周易》的筮辞。这就是《周易》爻辞的形成途径。传说古有“三易”,《周易》之外还有《归藏》、《连山》,也都可能是这样形成的。《归藏》之称明显地表示其内容为所藏龟甲卜辞。 古代贵族进行卜筮,一般都留下记录以备考察。龟卜和骨卜的记录可以直接写刻在用的龟甲和兽骨上(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绝大部分就是记录),也可以另写在竹帛上。筮所用的工具应当是竹策,后来简化为蓍草等,但蓍草不适于书写,筮占的记录应该都是另写在竹帛上的。 《周礼•春官•占人》:“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汉儒杜子春认为“系币”是用帛记上古卜结果“系之于龟”,郑玄则认为“币”指礼神之币,“命龟之事”和兆的吉凶是另记在简册上而和币合藏的。《尚书•金滕》记周公为武王疾病祷告先王,愿以身代武王,并为此进行了。后,“公归,乃纳册于滕之匮中”。郑氏认为周公所纳的册就是“命龟书”(龟书即《易经》)。《易经新解》 第二部分湖北望山1号墓简文所记的工具如“宝蓍”、“小筹”等来看,似乎当时主要是用筮或与筮相类似的方法来的。龟卜大概使用得不很多,只是有时在筮过以后再用“黄灵”重复一次。郑玄注《周礼》只提到龟卜有册。贾公彦《周礼》疏补充说:“即筮,亦有命筮之辞及卦。不言可知。”这是正确的。望山1号墓竹简主要就是记录命筮之辞和卦的吉凶的。 这批竹简包含多次的记录,可惜由于竹简残碎,没有一次的记录是完整的。但通过残简的缀合以及对相关简文的参互比较,之辞的格式大致还可以看出来。通常最先记录筮问的日期,如“客问王于栽郢之岁,刑尸之月,癸未之日”。不过并不是每次筮问都记年。例如简首完整的2号、9号简就不记岁名而只记月日。日期之后照例记某人以某种工具“为××贞”。“贞”字以下是记所问事项之辞,即所谓命辞。以关于疾病的命辞为例,通常先举出病情,然后用“尚毋死”,“尚毋以其故有大咎”一类话结束。命辞之后是根据筮的结果判断吉凶之辞,可以称为占辞。占辞通常先说“占之吉”或“占之恒贞吉”,接着就讲“吉”的具体内容,如“不死”、“无大咎”等。绝大多数占辞还指出墓主仍然有祸祟,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以禳除。 简文中有不少关于祭祀鬼神之辞,多数显然属于占辞,意思是说为了解除祸祟该用什么方法来祭祀哪些鬼神,或是说如果祸祟得以解除,应该如何答谢鬼神。但是其中也许有一些是祭祀鬼神的记录。 跟命辞紧接的以“占之吉”或“占之恒贞吉”开头的占辞,都不记占人之名。大概做出这种占辞的人就是问卦的人自己。有些占辞之后,又出现“某某占之曰吉”的话,这种占辞大概是由另一个人做出的。也有可能“某某占之曰吉”是“某某习之黄灵(或其他工具)占之曰吉”的省文。 从现存竹筒中的筮占日期看,这批简文似乎记录于分属两年的三个月份之中,即客问王之岁的刑尸之月(夏历正月)和爨月(夏历八月)以及齐客问王之岁的献马之月(夏历九月)。这两年估计是相次的。 根据贞问之事的内容,这批卜筮记录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问走趋事王、大夫能否“得事”;另一类问“出入侍王”之事;还有一类问疾病的吉凶,这一类简文数量最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