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养生,学了易经有什么用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有什么关于养生方面的知识?

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这个需要用心体会、感悟。举个身边的例子:东方人吃饭用的筷子,两根筷子,一动一静,一阴一阳;西方人用的刀叉,也是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但是二者也有区别:筷子简易,一手把握,把饭菜一下子都夹起来,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整体观、系统观;刀叉相对复杂,左右分立,把食物切成一块块的,反映了西方人的心物对立、偏重分析实证的思维方法。

这个小差别,造成的结果大不相同,中医和西医就是很好的体现。中医讲究整体观、辨证论治,把人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而且具体人体具体分析;同时中医亦要“知几”,“几者,动之微”,“上医治未病”。西医则是把人象面包一样切成一片片、一块块——组织、器官、细胞、直至分子原子,运用各种仪器和方法进行分析检验,同时切断了人体形神的联系,也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是在疾病由“证”状发展到“症”状之后才进行治疗。

这里只是举例说明阴阳之道,或有偏颇之处。在西方,黑格尔和马列将辩证法发挥到极至,可以说达到了理性的顶点。但是他们没能超越理性,没能超越语言、逻辑、思维,更不要说其他的自然科学、医学等学者了。

中医的根本和核心是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开篇就讲“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与《易经》是一致的,易医同源,而从发展脉络上讲应该是易为医之源。阴阳平衡之道是“不易”的,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东南西北,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会易者不占”,只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则自然阴阳平衡,身心健康,诸事如意,以至于达到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一点管见,可道者已非常道了。大道至简,不可道、不可思议之道,想要说清楚,真是至难,说出来的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想起一个笑话,有个穷酸秀才搜肠刮肚地做文章,半天没有写出来,他媳妇就说他,你写文章怎么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说:你生产时肚中还有孩子,我肚中却是空空如也。轻松一下,

易经中的心理养生思想(上)

易经就是《周易》,该书包罗万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查往彰来,探微显幽。《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以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六爻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地影响,指导了传统中医,特别是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易经对心理养生有着深刻的认识,一些卦象反映了古代对于心理养生的深刻认识,即通过调节人的情绪、心理、意识等,达到精神的平衡和稳定,最终实现健康完美的身心状态。 我本人二十年来把现代心理学巨头的书籍几乎泛读了个遍,客观地讲,现代心理学、现代养生学都能在易经中找到活水源泉。都说弗洛伊德是心理科学的鼻祖,如果你读懂了易经,你会赞叹,原来易经早就包含精神分析内容了,而且综合了现代心理学界所有派别提出的原理,所以心理学的发源地应改为中国。易经的核心方法象、数、理就是综合分析了各种因素,然后做出最接近事实的判断,提出最管用的指导思路。 易经卦象中的心理养生总则包括顺应自然、保健预防、调摄精神、身心和谐四个方面。其中,身心和谐是心理养生的终极目的,保健预防和调摄精神是心理养生的手段,顺应自然则是心理养生的前提。只有顺应自然,才能使身体和心理朝着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方向发展,不致因“逆天而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保健预防实现身体的安全,调摄精神则实现心理的宽适,同时遵循两方面的养生法则,才能最终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状态。 一、顺应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就是养生的最高智慧。《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说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自然的四时阴阳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万物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人的生活起居和养生活动也必须与四时季节相适应。顺其自然的心理养生原则,也就是顺从节气季节的变化,使人的精神面貌与大自然协调统一,在相应的季节有相应的精神状态。 《周易•丰卦•彖传下》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这是讲太阳到了午时就要开始偏西,月亮圆了就要开始亏缺。天地间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人们必须要顺从日月盈亏等自然规律的变化。 《周易•乾卦•文言传》还进一步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说君子的德行,要符合天地的规律,要符合日月的光彩,要符合春、夏、秋、冬四季的时序,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违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古代养生学中的“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即是据此引申发展而成。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演变直接受到时令节气,地理环境,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等的影响,因此,在治病用药时,须灵活处理这些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制订出适合的治疗方法。 二、保健预防 《黄帝内经》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说明了保健预防的重要性。心理养生可以调养已经出现的身心问题,但最好是在出现问题之前就做好预防,随时保持精神心理的健康。在精神心理状态出现恶化之前,及时调整自身的习惯和行为,做到未病先防,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养生。 保健预防,也可说是“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意思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要开始预防,疾病发生之后及时诊断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防止疾病的恶化与复发等。“治未病”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周易•艮卦》云:“艮其趾,无咎,利永贞。”意思是:注意保护脚趾,不会有灾祸,有利于长久吉利。脚趾只是四肢之末端,但是也要严加防范,因为伤到脚趾就会行动不便,还可能发展成严重的感染。这种防微杜渐的思想对于其后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如《周易•坤卦》初六爻辞云:“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脚下踩到了薄霜,结成坚实冰层的时令就快要到了,为了抵御寒冬,就要早做准备。这句爻辞说明,坏的事物是从微小之处起源的,为了防止恶化,要及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养生就是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预防病患,减轻病痛,延迟衰老,长命百岁。 三、调摄精神 精神的保养是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恶劣的精神状态则易加速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如履卦九二爻辞说:“履道坦坦”, 本义是小心行走在平坦宽广的大道上,后引申为要心胸宽大才能维护身心健康。中医中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的情绪会导致心理失衡,伤害到心、肝、脾、肺、肾等相应脏腑,从而影响健康。所以调摄精神是养生的首要要求。 四、身心和谐 《周易》体现了身心和谐的思想,即平衡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健康强壮的身体反过来又促成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如豫卦,上卦震为雷,下卦坤为地,雷声震撼,欢欣喜悦,人心欢乐。意思是保持美好的心情有助于身体健康。其六五爻辞云:“贞疾,恒不死。”贞,正也;疾,病也。意思是说:占问疾病,会痊愈并长久不死。在总卦中的含义是,人们坚守正义,心情愉快,就能预防疾病,身体健康而不会暴亡早夭。《周易•豫卦•象传上》云:“恒不死,中未亡也。”其含义是,应该进行不断的运动锻炼,扶植体内的浩然正气,才能达到“总也不死”的效果。如《周易•乾卦•象传上》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机体中气十足,自然就可以抵御邪气的侵扰,健康而长久地活着。这种身心和谐的思想对后世的养生学很有启发。 《周易》对心理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是极为丰富的,虽然产生于古代,其中蕴含的很多规律和道理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认真学习《周易》对现代人的心理养生具有实践价值和深远意义。现代人虽然拥有丰裕优厚的物质生活,但也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快速的社会节奏和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常常力不从心、身心俱疲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往往是在重大疾病之前身体发出的警告。为了改善这种亚健康状态,现代人往往重视饮食的补养、保健品的滋补、运动健身的习惯等而忽视精神心理的调养,而很多身体的疾病实际大部分是由精神因素所造成。因此,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恶化了生理上的感觉,生理上的不适又加重了精神心理的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人们的健康状况日趋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重归古代先贤的指导,重视心理养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人的养生困境。《周易》中的心理养生思想,总结起来: 精神内守——保持安静平和的精神状态; 抑止邪念——除去心中的贪欲恶念; 身不妄为——保持思想行为的正当; 文化熏陶——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心神安定——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绪疏导——学会宣泄和倾诉烦恼; 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与积极进取易经博大精深,含义隽永,本人研习此中关于心理养生的学问不过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还望同道不吝指教。

让你健康长寿的风水地理养生

让你健康长寿的风水地理养生 导语:目录:第一章:懂得风水地理养生 让你生活的健康长寿第二章:揪出你家的风水邪物来第三章:必知的风水养生禁忌很多人都认为风水地理养 目录: 第一章:懂得风水地理养生 让你生活的健康长寿 第二章:揪出你家的风水邪物来 第三章:必知的风水养生禁忌 很多人都认为风水地理养生是,其实风水养生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想想有些人在居住一个地方总是生病,看医生没有办法,换了一个地方后病痊愈了,这其实就是和居家风水有关,下面我教你看风水地理养生,并告诉你一些家居风水禁忌。 懂得风水地理养生 让你生活的健康长寿 有的人常年患病,多处求医终无效果,但是搬了一次家,换了居住地点,疾病居然不治而愈;有的人从河南到广州去旅游,到了广州就生病,回到河南,病症全无。老百姓常说:“水土不服”,其实就包含着人的健康与地理的关系,也说明人们居住的地理位置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三经”环境养生观中,有一个十分神秘并且鲜为人知的领域,即风水地理养生学。我们的先祖对此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对于养生的价值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比如:有的人常年患病,多处求医终无效果,但是搬了一次家,换了居住地点,疾病居然不治而愈;有的人从河南到广州去旅游,到了广州就生病,回到河南,病症全无。老百姓常说:“水土不服”,其实就包含着人的健康与地理的关系,也说明人们居住的地理位置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大自然中,很多生物为了生存,常常会巧妙地挑选出适合自己的生存场所。人也一样,我们也需要一个好的生活环境,风水养生就是教我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气场。 风水讲“风和水”。那么什么叫风?什么叫水呢?风,气流动形成风;水,即山水。我们看风水,主要看山、水,还有气,它们是我们生命所必需的,人要生存,一个好的环境非常重要。 风水不等于和不科学,它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宝藏,我们要研究它,但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什么是糟粕呢?比如风水中关于墓地的选择,认为选择一个好的墓地会保佑子嗣不生病,财运亨通,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而科学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气场,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这是其精华部分。 《易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生活的大宇宙协调,对人体的小宇宙就有益;如果大宇宙不协调,那么对我们的健康就不利。 《易经》的洛书图告诉我们,方位和人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洛书的坎卦,指向北方,属寒,寒气通于肾,所以肾为北方,肾气虚者,应多面向南方养心气;东方是震卦,属火,属风,它应对人的肝,肝病者就要多面向东方;西方属燥,它应对人的肺,肺气虚者应多面向西方;中央是土,脾虚者居住在中央比较好。这就是《易经》中方位与五脏的关系。方位所形成的气场和我们的五脏是有密切联系的。 人是由“气”构成的,环境与“气”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易经》和气养生的奥秘都证实了人和气的关系。居住的环境当然也要讲究“气”,那么就要选择风水,也就是选择气场好的地方。那么什么地方“气”才好呢?首先看气是多还是少,气多、气足则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其次要看气顺还是气逆,气顺则对我们的身体有利;最后要看环境中的气是集结的还是分散的,气集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所以选择风水,就要看气的多与少,顺还是逆,集还是散。今天,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化,人们易地而居已无太多的障碍。无论南北东西,人们都可选择适宜的环境和气候,各择其爱,易地而居,达到人与自然的最佳结合,在与环境和谐适应中保证生活健康、长寿。 揪出你家的风水邪物来 家是最温馨的港湾,有不少的人认为只要是家里一切的东西都是好的,事实上有不少的人会在家里随随便便的放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东西,万一放了些风水的邪物在家,那就等于是慢性,快检查一下你家具有哪些的风水邪物? 1、仙人掌 会有不少人喜欢仙人掌这类小植物,于是就会自家里摆放着各种不同品种的仙人掌。在风水的角度来说,仙人掌就是风水的第一大邪物。因为仙人掌会为家人带来某些不幸,也会带来小人。 2、毛发 爱美是人的天性,于是各种各样的头发假发都层出不穷的在各大场面上销售,而究竟那些头发是怎样得到来?从哪些人的身上得出来的.?这些都不得而知,假如是在某些已故的人头上的毛发,那肯定会为你带来不幸。 3、来路不明的古旧衣服 有的人喜欢在旧货市场上淘旧衣,但要注意衣物上最容易沾染人的气息与气场。它们伴随主人左右,有的甚至见证了主人的死亡。古衣不祥早在古书中就有记载。所以,千万不要把它们留在家中。 4、铜钱 如果你能肯定那是家族流传下来的话,那就可以保存在家中,还能带给你类似护身符的保护作用。但大家也许都知道,古代方术中龟壳和铜钱是最有效的灵媒工具。尤其是明代道教盛行的年代流传下来的铜钱,受相师熏染已久,所以往往可以聚灵。如果你想家里多一个“人”吃饭同住的话,那就留着吧。 必知的风水养生禁忌 1、入门先见厨厕,退运之宅 所有的屋子,入门必见客厅。现代的建筑设计,有时为了考虑空间的配置,一进门往往先见到厨房、餐厅或浴厕。这是阳宅的大忌,也不合常理,居住其中,家运必衰。 2、横梁压顶,影响情绪与健康 横梁最忌压在床头、书桌及餐桌上方,如实在无法避免,也要设计天花板,将之挡住,否则就会影响居者的情绪与健康,事业运亦会受阻。 3、不规则屋不可做厨房 不规则屋如用来做厨房,会影响家人健康,不规则屋只可用来做储藏间用。不规则的房子也不可以做卧室,也不可以用来做书房。其实不规则的的布局是风水中的大忌,最好就要是避免不规则的格局出现。 4、床头巨画大不宜 床头置画可以增加卧室之雅意,但以轻薄短小为宜,最忌厚重巨框之大画,否则一旦挂钩脱落,当头砍下,非死即伤,不可不慎。 5、柱角冲射不利婚 不论男性或女性之个人房间内,皆要避免柱角冲射,否则必会影响情绪和健康,对恋爱及婚姻亦不利,务必及早补救。 6、卧室不可布置得琳琅满目 卧室的色调以素雅温暖为宜,切忌太过鲜艳,也不要布置得琳琅满目,过度豪华,闪闪发光的饰物尤为不宜。 主卧室中,除了床不可正对浴厕之外,侧对亦不吉,容易使人罹患严重恶疾。 总结: 综上所述,我想大家都应该了解了风水养生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说你在一个地方居家的不是很好,不妨换一个风水宝地吧。

周易对中医养生学有什么影响?

易道是人类文明标志性启点!抱括养生健康,如阴阳组合成八卦,五个八卦体组成,五行相生相克协调互补,绿色健康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先秦时期的养生理论是什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国以前的历史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先秦诸子在探讨自然规律及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理论观点。这里仅就周易、道家、儒家、杂家等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作一简介:①周易养生理论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周易》是阐述宇宙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理论。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经》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变化不息,循环不止。

《易经》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得知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周易》在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之后,又提出人生的知变、应变、适变的原则,并以此作为人类生活、行为和养生、防病的规范。

②杂家养生理论

先秦杂家学派出现稍晚,约在战国时期,以《吕氏春秋》为代表,全书160篇,涉及养生的约50多篇,内容丰富。主要的养生观点有:“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等。

③《管子》养生理论

《管子》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还明确提出了“道”即精气的观点。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主张存精以养生及虚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别强调精神乐观,认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保持乐观情绪,对于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于自然的规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够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倡导的“清静无为”、“返朴归真”、“贵柔”等主张,对养生学也有很大影响。

“形神兼养”,老子主张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庄子认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在养形方面,则主张以形达郁。

⑤儒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养生观,首先强调精神调摄。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过分,应遵循“礼”的原则。

同时,儒家养生思想强调重视身体护养和注意饮食卫生。

易经与养生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