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与时间关系,地支相对应的时间

天干地支的干支与时间

干支历和农历是两套不同的历法。干支历又称甲子历,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历法已施行了数千年,它完全参照黄道地日关系创建,以立春为元旦,一个回归年为一年。在当代农历借用干支纪年,以正月初一为起点,这是笼统的标注;“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历法》一书中指出,干支纪年是从立春起算。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干支历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干支纪年以天干和地支组成共60个干支纪年(详见上文序列表中的表格)(或见下文五行、属相),以此往复,60年为一个轮回。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数,所以每60年为一周期)。如1644年大概为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为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为甲申年。注意以上只是大概对应,因公历和干支历是不同的历法,年份起点不同。 干支纪月是由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由此知干支发明之初就是:干用于纪日,支用于纪月。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纪月,即为月建。在以钟表盘面理解日月五星的运行时,我们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会时的辰位。古代历法选冬至日且日月相会日(月朔日)为对应于“子”刻度,月针绕行一周约27天多,但此时作为太阳视运动的年针已前行了约一个刻度,月针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赶上太阳进行日月相会,这时就相会于“丑”刻度,这样日月相会日就会逐步发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确定月建。不同朝代年岁开始的月建地支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这个是夏历。而商历是正月建丑,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丑,三月建寅。秦历是年开始于建亥,但仍称十月。至汉武帝改历,才复用夏正,就是正月建寅为岁首(武则天改过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干支纪月自官方到民间一直有使用!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岁具注历日》(伯3403)为例,各月起始点的定义,并非历法中的朔日,而指的是各月节气,此故,二月就定义成从惊蛰(二月节)至清明(三月节)前一日,余类推。敦煌具注历以节气为各月之始的规矩,或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但从现存各汉简残历中,均可见到以朔日作为各月月建起点的情形。 干支纪月的推算较为容易,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经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干配固定每月地支就行。有歌诀为证(寅月为正月,寅为虎,又称“五虎遁元”):甲己之年丙作首,——逢年干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丙上起。乙庚之岁戊为头,——逢年干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戊上起。丙辛必定寻庚起,——逢年干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庚上起。丁壬壬位顺行流,——逢年干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壬上起。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逢年干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甲上起。 为了便于推算,把他们的关系归纳于此表: 年天干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己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月干公式:月干=年干*2+月支 (和超过10,直接取个位数)例:求乙未年巳月天干?解:巳月干=乙*2+巳=2*2+4=8=辛与干支纪年始于立春相对应,干支纪月法采用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是干支历的一部分,主要用于风水、术数等领域中,这使得干支历一直在官方和民间都流行不衰。而事实上”正月建寅”是与北斗七星在地球上所观察的周年运动有关,与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期的时间相同。节气表: 季春 夏秋冬 月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歌:春雨(寅)惊春(卯)清谷天(辰),夏满(巳)芒夏(午)暑相连(未)。秋处(申)露秋(酉)寒霜降(戌),冬雪(亥)雪冬(子)小大寒(丑)。月初为节,月中为气干支月,属于阳历月,每月含一节一气,以节为始,以气为中。月初为节,月中为气。节气歌中,每两个字为一个月,第一字为节,第二字为气(例如,春雨-寅月,惊春-卯月)。春季:寅卯辰,夏季:巳午未,秋季:申酉戌,冬季:亥子丑。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周历二月己巳日(日有食之, 周平王五十一年,换算为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闰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认定为闰年(这是因为按照当代立法计算,四年一闰的规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经过400年大约会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个百年不算闰年,则正好平衡),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2月18日,合汉历(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199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干支纪日比起记载某月某日,其优势是非常容易计算历史事件的日期间隔,以及是否有闰月存在。因为汉历(农历)每个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没有闰月也不知道,故如果日期跨月,则计算将会非常困难。至于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对应,则可以查万年历。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秦朝历法,每年的第一个月为十月,然后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也就是出游后过了9个多月(不算闰月),驾崩了。计算此次出游的总日期数。解:从癸丑(第50天)到丙寅(第3天)总共是13天。所以总出游日期数一定是60n+13。9个月大约是270天,但270天并不是60的倍数,所以可以判断有一个闰月;从而,n=5,总共出行10个多月,日期数为313天。用日期记日的失败例子: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廿九日到六月初一日,一共多少天?答: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有29天,所以只有1天。(错误)原因:洪武三十一年有闰五月(共29天)。《明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所以该问题答案应是1+29=30天。 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晨子)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夜子),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己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北京时间(UTC+8)为准: 时辰地支北京时间甲或己日乙或庚日丙或辛日丁或壬日戊或癸日子时23时—1时甲子时丙子时戊子时庚子时壬子时丑时1时—3时乙丑时丁丑时己丑时辛丑时癸丑时寅时3时—5时丙寅时戊寅时庚寅时壬寅时甲寅时卯时5时—7时丁卯时己卯时辛卯时癸卯时乙卯时辰时7时—9时戊辰时庚辰时壬辰时甲辰时丙辰时巳时9时—11时己巳时辛巳时癸巳时乙巳时丁巳时午时11时—13时庚午时壬午时甲午时丙午时戊午时未时13时—15时辛未时癸未时乙未时丁未时己未时申时 15时—17时壬申时甲申时丙申时戊申时庚申时酉时17时—19时癸酉时乙酉时丁酉时己酉时辛酉时戌时19时—21时甲戌时丙戌时戊戌时庚戌时壬戌时亥时21时—23时乙亥时丁亥时己亥时辛亥时癸亥时

天干地支与年份对照表,天干地支有哪些,如何推算年份.

提起天干地支与年份对照表,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天干地支有哪些,如何推算年份.,另外,还有人想问出生年月的天干地支是怎么算的?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天干地支与年份对应的表.,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天干地支有哪些,如何推算年份.,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干地支与年份对照表

1、天干地支与年份对照表:天干地支有哪些,如何推算年份.

2、天干地支与年份对照表:出生年月的天干地支是怎么算的?

1、月干公式:月干=年干2+月支(和超过10,直接取个位数),与干支纪年始于立春相对应,干支纪月法采用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干支纪月图表:

2、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干支纪月是干支历的一部分,主要用于风水、术数等领域中,这使得干支历一直在和都流行不衰。而事实上”正月建寅”是与北斗七星在地球上所观察的周年运动有关,与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期的时间相同。近年天干地支年份对照表。

天干地支用于历法纪时:

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春秋战国时期又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而十二辰纪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对应天干地支表年份。

西汉末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这就是干支历(甲子历),它是一种阳历。

此外,干支注记时间的方式起码还从殷历开始,附加在各个朝代至今所制定的历中,两种历法同时并用。

代表的时间:2023年天干地支对照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时间01时至03时)。1999年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与年份对应的表.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时间05时至07时)。有天干地支的年龄对照表。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17时至19时)。1999年对应的天干地支。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时间19时至21时)。2085年天干地支。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时间21时至23时)。出生年干支与对应年份表。

以上就是与天干地支有哪些,如何推算年份.相关内容,是关于天干地支有哪些,如何推算年份.的分享。看完天干地支与年份对照表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么表示的??子时是什么时候 从几点到几点啊 ??

天干地支的计算首先要知道,天干序数按: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序数按:1(寅),2(卯),3(辰),4(巳),5(午),6(未),7(申),8(酉),9(戌),10(亥),11(子),12(丑)。(公元年数-3)/10的余数为干;(公元年数-3)/12的余数为支。举例:2023年是什么年?(2023-3)/10,余数是5,对应天干的戊;(2023-3)/12,余数是11,对应地址的戌。所以2023是戊戌年。一天为二十四小时,古代正好是十二时辰,因此形成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的换算关系,具体为深夜23点到子夜1点为子时,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7-9点为辰时,9-11点为巳时,11-13点为午时,13-15点为未时,15-17点为申时,17-19点为酉时,19-21点为戌时,21-23点为亥时。扩展资料时辰由来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农妇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干支的起源:由古代星象特点演化而来。北极星在天空中被视为天地巡察天界的座车,北极星的斗柄随着天球周日旋转或周年旋转不断变更指向,斗柄所指为斗建,斗建之机将时间和方位的概念纳入了干支系统。古代称日为十,称月为十二,干支又被称为“日辰”,即十日十二辰,“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辰”。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日、月、五星运行,将周天分为二十八星区,用以表示日、月、五星所处位置,且通过观察星象变化来预测吉凶。天文学中将黄道平面划分为十二宫,十二宫与二十八星宿对应,各有其属,所以一般认为干支学中的地支取象来源于二十八星宿的天文意象。也有人认为干支是古代星官的名称,古人仰观天象,各月取一星象作为标志,这些星象就构成了十二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天干地支能表示时间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天干地支中的天干,不能单独代表时间。十天干十二地支一起表示年份。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天干序数按: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序数按:1(寅),2(卯),3(辰),4(巳),5(午),6(未),7(申),8(酉),9(戌),10(亥),11(子),12(丑)十二地支又与十二生肖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扩展资料: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它并没有过时,仍然生存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自建国以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但是传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了下来,天干地支纪年法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坚信,它将继续传承并且发扬光大。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建元年号。天干地支的配合,制造出一个以六十个时辰、六十天、六十个月、以及六十年为一周的运行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由于天干地支配合产生的周期以天干“甲”与地支“子”为开始,因此人们又将这个以六十为一个过程的周期称为“甲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时间对照表怎么看?

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历法选冬至日且日月相会日(月朔日)为对应于“子”刻度,月针绕行一周约27天多,但此时作为太阳视运动的年针已前行了约一个刻度,月针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赶上太阳进行日月相会,这时就相会于“丑”刻度,这样日月相会日就会逐步发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确定月建。

扩展资料: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干支历和农历是两套不同的历法。

干支历又称甲子历,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历法已施行了数千年,它完全参照黄道地日关系创建,以立春为元旦,一个回归年为一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地支与时辰的关系

十二地支同时又代表十二时辰。在古代,并没有二十四小时的概念,人们只把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当然,为了更加精确,所以还有刻的计时法,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这与现代的一刻为15分钟是不同的,但有类似。午时三刻,夜半子时,等等,均是十二地支时辰中的人们经常能接触到的较为熟悉的说法。所谓午时,即现代时钟的11:00—13:00,而以12:00对应正午时,是古人认为一天中最昼的时间点。夜半子时,其实就是半夜24:00,也就是古人认为最夜的时间点,而23:00-1:00,就属于子时。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古代并没有二十四小时的概念,只有十二时辰的概念,炎黄是在用现在时间的标准,来说明古代十二时辰的分隔点。所以今日的23:00,在古代认为已经是明日的开始,所以大家不要因为现代的时间23:00属于今日,而认为还是属于今日,这种概念属于以今混古,是不可取的。十二支对应的十二时辰如下:子23:00-1:00、丑1:00-300、寅3:00-5:00、卯5:00-7:00、辰7:-9:00、巳9:00-11:00、午11:00-13:00、未13:00-15:00、申15:00-17:00、酉17:00-19:00、戌19:00-21:00、亥21:00-23:00

返回顶部